董王超: 基层法官的为民情怀

时间:2021-11-22 11:04:20   来源:河南法制报
分享到:
我只是河南法院队伍中普通的一员,但也正是平凡如你我的河南法院人,公正、高效、廉洁、为民,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才能让基层的人民群众在整个法治河南的建设中幸福守望。要让人民群众坚信,有公平正义在,国家安全、社会安定、人民安宁,就在!

河南法制报记者 荆锐/整理 宁晓波/图

英模报告摘要

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新的征程上,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,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。”我在人民法庭工作了5年,担任的是罗山县法院龙山法庭庭长,可以说,这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。法庭虽小,事关基层治理,案件不大,事关基层稳定。

司法为了人民、心中装着人民,遇到不同的案件,要因人施策,用智慧办案,真正实现案结事了。这是我一直坚守的理念。

我记忆中有这样一起案件,马某诉所在村委会的土地承包纠纷案。马某原本承包村里35亩的河滩地,因种种原因承包期没满,土地就被收回,另承包给他人。马某先后持续多年信访,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。

通过多方走访了解情况,我决定将马某80多岁的老父亲作为“突破口”,多次上门,与老人唠家常、讲事理。在取得马某和家人的理解后,我再劝说土地的现承包人给予合理的补偿,矛盾迎刃而解。

拿到赔偿款后,马某激动地对我说:“15年了,终于有了公正的说法。以后有啥事,我都听你的!”现在,马某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祝福信息,遇到法律问题,也会找我咨询,一个“老上访户”变成了法律“宣传员”。

“未来属于青年,希望寄予青年。”还记得刚开始当法庭庭长时,有些群众觉得我太年轻,对我不太信任。经常有人问我:“你这么年轻,真是庭长?”

其实,谁说基层法庭的庭长,就不能是年青一代?谁说在田间地头,就不能做好理论研究?青年法官要传承“工匠精神”,身体力行办好每一起案件,让胜诉方服气不是能耐,让败诉方也服气才是本领;青年法官还要创新工作方法,扎根基层广阔天地,也会大有作为。

2018年8月,我办理了一起农民工拆旧房被砸死亡的案件。一边是悲愤的死者亲属,另一边是被砸断了一条腿的包工头,双方都情绪激动、互不相让。他们争议的关键是,包工头和死者是否存在雇佣关系?如果不查清事实,案件根本无法处理。

为了处理好这起棘手的案件,我决定让意见最大的包工头一方,和我们一起调查取证,让他见证我的办案过程,打消不必要的顾虑。

时值酷暑,我带着法庭工作人员和包工头的父亲李某一起,驱车分别前往三名证人家中调查案件事实。

李某一路上不断指责埋怨死者一方,到达目的地后,他怕热,不愿下车,躲在车里吹空调。

我和工作人员下车展开调查,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、全身湿透。调查结束已是21时,李某亲眼看到了我的工作作风,感受到了我的辛劳和务实,牢骚之语渐少,对我的工作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配合。

最终,我依法对该案作出判决,双方都没有上诉,并主动履行了判决义务。

一起案件的判决,影响的是双方当事人。但判决背后的法律问题,引导的或许是整个法治社会的进程。

为了让更多人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我一直坚守着传统民事法官的坚韧和朴实,是最接地气的“下里巴人”,但我也痴迷于理论研究的“阳春白雪”,立志成为“司法改革燃灯者”邹碧华那样的法官,睿智而博学。

忙完一天的工作,我会及时总结审判工作中的经验教训、观点思路,并致力于成果转化。审判理论研究,从丰富的审判实践来,又反哺日常的审判实践。这样慢慢积累沉淀,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逐步提升。

近几年,我参与编写法学专著一部,在《法律适用》《人民司法》《法治日报》等国家级报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,学术文章总字数50余万字。2018年,我被授予首批“全省审判业务专家”称号,是当时全省唯一一名在人民法庭工作获此称号的法官。

记得有记者朋友对我说:“董法官不仅能铁肩担道义,还能妙手著文章!”

得益于“爱学习、善总结”的好习惯,从事审判工作以来,我个人审结各类案件1500余起,没有一起错案,没有一起被缠诉信访,我先后被评为“全国优秀法官”“全国模范法官”。今年7月1日,作为全国法院系统的14名先进模范人物代表之一,我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,并现场观礼。

如今,我早早有了白头发,老百姓再也不会觉得我“太年轻”。

2019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,特意深入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考察调研。法院在护航革命老区进程中,也有一张响亮的名片,那就是被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赞誉的涉军维权“信阳模式”。这不仅是法院系统的一张名片,更是全省甚至全国政法系统的一张名片。

2019年,我被调整到罗山县法院民一庭工作,如何擦亮“信阳模式”这张名片,成了我的心头大事。为深化发展“信阳模式”,我跑遍了罗山所有涉军单位,并对全县的13个主要的红色革命遗址和烈士纪念设施进行登记造册。在上级法院的支持下,我组织牵头推出“八项”涉军维权联动工作机制,在实践中创新,将司法保护的范围由现役军人延伸到退役军人,由对人身权、财产权的保护拓展到对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,再深化到对红色文化、大别山精神的保护。此外,我们还设立了全省法院首个红色革命遗址司法保护基地,让“信阳模式”真正在罗山落地生根。

英模有话说

我只是河南法院队伍中普通的一员,但也正是平凡如你我的河南法院人,公正、高效、廉洁、为民,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才能让基层的人民群众在整个法治河南的建设中幸福守望。要让人民群众坚信,有公平正义在,国家安全、社会安定、人民安宁,就在!

——信阳市罗山县法院民一庭庭长董王超

英模风采

作为全省法院唯一的一名法官代表,董王超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,并现场观礼。虽然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,但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幕,董王超依然心潮澎湃:“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距离我不远处的天安门城楼上,发表了重要讲话。”

现场聆听着总书记的讲话,过往数年的工作,也像电影一样,在董王超的脑海里快速回放。作为一名党员,作为一名人民法官,他想,他无愧党的培养,无愧于头顶的天平。


本文来源:河南法制报责任编辑:李智文

版权声明:

一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平安河南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等稿件,版权均属河南法制报社和平安河南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平安河南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二、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平安河南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"稿件来源:平安河南"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三、 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